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1839 Little Gallery] 2010「光.序曲」黃國彥攝影展2010/03/12 - 24


展覽期間 |2010 / 03 / 12 (五) – 03 / 24 (三)
開幕酒會| 2010/ 03 / 13 (六) 14:30
展覽地點 |1839 Little Gallery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B區【交通資訊
藝術座談 | 快門下的旋律─影像與感情 2010 / 03 / 13 (六) 15:00
與談人 |季惠民 (大葉大學、台中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黃國彥 (攝影藝術家)

2007年初,某個滂沱大雨中的塞車夜,我將鏡頭刻意失焦,讓車窗上的水滴和街道的燈火融合……2008年某夜,我重新閱讀這些「光」,在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背景音樂下,交織出的氛圍竟同時撞擊了我內心的冷調及熱情!

以光作畫,用時間雕刻,1812序曲中無法精準地表達它觸動我哪些記憶與感覺,卻讓我在音樂的包圍中「看」出了「光.序曲」──兩種不同感官的藝術型態帶來了相對應的刺激,繽紛色彩在視覺與聽覺的激盪中化作動人的光之旋律。



一場看出來的攝影展

文 / 黃國彥


從1839年攝影術發明迄今,不過短短170年,「攝影」可說是相當「年輕」的創作媒材,而今科技的一日千里,讓攝影從傳統進入數位,人們對影像的渴求幾乎已達到「奢侈」的地步,這樣的「奢侈」也引領某一些族群的影像創作者開創了視覺藝術的「另一個可能」,而我卻期待在這樣的洪流中,以攝影的根源-「光」,寫意另一種風景。在每一次按下快門,將時間定格與切割的同時,我留下的直覺和片段的畫面其實也佔了大多數記憶體的空間,因此「看作品」是我重新審視、細細品味自己內心的方式,這是我在攝影創作上無法切割的一部分。2007年初,在某個滂沱大雨中塞車的夜晚,我將鏡頭刻意失焦,讓車窗上的水滴和街道的燈火融合…2008年某夜,我重新閱讀這些「光」,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為背景音樂下,那種氛圍竟同時撞擊了我內心的冷調和熱情!而我也就這樣給了作品最適切的詮釋。

「藝術」常在媒材、形式、能量與哲學等諸多元素的對應中碰撞出來,「光.序曲」就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碰撞下的產物。我們為什要看?為什麼要聽?這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不是單純得只剩下一種祈求「安全感」的目的-因為能看到、能聽到,所以可以放心、覺得很安全,然而這種平淡的感知無法回饋更深一層的精神面所要的欲望,「藝術」則解決了這樣的問題。

攝影以「光」作畫、用「時間」雕刻,其歷史和獨立性證明它不只是數位影像軟體的圖庫,在快門釋放的同時決定了它的存在,並且在攝影家的投入下完善它的內在價值。而音樂在心中產生的畫面則是虛幻的、反應出來的,在「1812序曲」中我無法精準地表達它觸動了我哪些記憶和感覺,卻在被音樂包圍之中「看」出了「光.序曲」,兩種不同感官的藝術型態帶來了相對應的刺激,繽紛的色彩也在視覺和聽覺激盪出的交集中融合和呈現…




當攝影展進入夜店
我看黃國彥《光.序曲》攝影展

摘自"絕色光影"98年5月號第124-125頁

文 / 季惠民

不論是否是職業攝影工作者,任何人拿起相機或是攝影機拍照時,不管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之中,都是和光線在打交道。而好的光線創造好的照片,幾乎是在筆者的攝影教學中第一個提到的重點。因此,當攝影創作新銳黃國彥在不久以前告訴我他即將透過《光.序曲》攝影展發表一批作品時,光憑藉著攝影展的文字主題想像,可以說是讓人一點也不感覺意外。似乎對光線的追尋,一直是攝影創作者的人生重要功課之一。

然而當國彥把展出的作品圖檔樣張傳來,並且告訴我這場攝影展出的空間是在高雄市的一家MARSALIS BAR,也就是所謂的夜店酒館的時候,不禁讓筆者好奇了起來。對長時間投入攝影創作的藝術家而言,作品發表與展出空間場域的選擇當然又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課題。或許照片成為夜店擺飾或是介入夜店空間雖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以影像為內容主軸的攝影主題展出選擇在酒館發表,卻是耐人尋味與值得思考的一項嘗試。國彥這批攝影展出內容與酒館的時空交錯,會形成什麼樣的有趣對話?


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激盪


照片,或是攝影作品本身總是具有一種相當多元且開放的身份或是價值,它可以是美術與藝術,可以是生活與記憶,也可以是證據與紀錄,端看影像在那裡使用或甚至照片擺放在那裡。一張照片,擺放在廟堂式的藝廊或美術館,就可以成為供人膜拜的藝術品;擺放在居家私人空間,或許可以是回憶或是個人品味,那麼,這批擺放在都會夜店的攝影展出作品,又透露出什麼樣不同的訊息?這批影像介入的時間與空間,是都會夜晚的商業營業空間。眾所皆知的是,夜店是讓人放鬆,享樂與交際的場所。而除了透過舒適的擺設與酒精的催化,更少不了的是,型塑這樣的場所最重要氛圍的來源:光線。所謂燈光好氣氛佳, 杯觥交錯,還有什麼看起來不美好?

而黃國彥的展出作品內容主軸,正是光線。確切地說,他透過相機,把光線的元素抽離成一些幾何與有機構成。而光線本身具有的RGB基礎色彩,在國彥的作品中化為最基本的點線面元素,就如同光線一直是構成攝影以及夜店氛圍的最重要元素一般。在這系列作品中的〈光.序曲-8〉,光斑構成了藍綠紅等十數個不同顏色的圓圈,形成看似對稱外藍內紅的幾何圖形,卻又有同中求異的光影效果;在〈光.序曲-3〉當中,如雲般由左而右漂浮的光線,造型卻好似是一顆飛在空中的愛心,不知是否暗示著或是指引著穿梭夜店的人們內心那種追求愛與被愛的渴望?


藝術之外,生活之內


除了光線在展出場地以及作品內容之間的交互指涉隱喻,我們也可以把晚上7點才開門營業的MARSALIS BAR酒館看作一間最晚開張的攝影藝廊。攝影影像可以賦予展示空間不同意義,展示空間當然也可付予攝影影像背景脈絡。在酒館看照片,總是比在美術館或是藝廊空間輕鬆有趣。更何況,大多數人不會是為了藝術賞析這種目的來到夜店,卻可以在這樣的空間偶遇藝術創作著的作品主題。

在這邊,可以用來下酒的不是只有小菜或是音樂,還有攝影與影像。在這樣的空間當中,不是由人們主動的去找尋藝術作品膜拜,也不用拿出嚴肅和安靜的態度來面對作品。相較之下,美術館內的當代藝術似乎總是停不了透過作品與論述對展覽場域的思考與對話,而傳統美術卻是常常存在與空間的對話之外而將對宇宙的思索放在畫面的四個框線裡面。黃國彥《光.序曲》攝影展,卻碰巧是這兩者的例外。

這些作品成為藝術與生活模糊分際間的綜合,透過光線的雙重隱喻,指涉的是攝影的元素也同時是都會夜晚生活的空間氛圍,以及在攝影作品所陳列的時間空間中的相互襯托。讓人不禁思索,真正成功的藝術品,是否一定要存在有高調的論述與專屬的,如聖物般供奉作品展出的空間場域?

當然,就如同黃國彥可以透過《光.序曲》系列攝影作品焠煉出光線如此純粹的美麗造型,生活與生命中也有許多純粹等待我們的體會與感動,在藝術之外,生活之內,美,或許就在那裡等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